3月的最后一天,结构生物学家、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获“2016~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”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致颁奖词时表示,颜宁是我们清华杰出的校友,知名的教授,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,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表述颜宁的“神”。
的确,颜宁被清华学子们奉为“学术女神”,《自然》“中国十大科学之星”之一、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、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、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,曾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博导……
而无数光环笼罩下的颜宁淡定而从容,“做科学研究,背后肯定离不开勤奋。”
近些年,一些像颜宁一样的女性正日渐成为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,她们以自身的实力和创造力推动着时代与历史的进步。“科学对于性别是没有偏向性的,我希望每个女孩子要勇敢地遵从内心,勇敢地做自己,不要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。”颜宁坚定地表示。
“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”
1996年,颜宁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新生,清华严谨的学风奠定了她做学问的基础。而当初这个选择是父亲帮她做的决定,在父亲“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”观点的引导下,18岁的颜宁迈出了向科学挑战的第一步。
大学毕业后,想出去看看的颜宁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,攻读博士学位,随后又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。从那时起,颜宁真正对微观世界下的生命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,从此,她爱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。当细胞里那些只有几个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通过X-射线衍射,解析出原子分辨率的结构时;当那些微小结构被放大几亿倍之后,其美丽的构造清清楚楚被肉眼看到时,颜宁总忍不住感叹造物者的伟大。
2007年,颜宁受聘于母校清华大学,领导独立实验室,向膜蛋白这个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进发。当时,不到30岁的她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。
装实验台、订购仪器试剂、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……一切从零开始,实验室建立的前半年,颜宁直言自己“快疯掉了”。然而,实验室很快步入正轨,之后,便一发不可收拾,从这里诞生的科研成果足以让国内外同行为之惊叹。
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,颜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其中17篇以她本人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《自然》《科学》《细胞》等顶级期刊上,其成果两次入选《科学》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。
“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,连续多年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在大幅增长。”颜宁坦言,优渥的科研土壤给予了团队充分的养料。
回国数年,颜宁坚定地认为:“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。”